王阳明人生的最后一天:浑身溃烂而无人医治,留下八字便撒手人寰
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不少,但能在两方面都做到顶级的却寥寥无几……似乎只有王阳明的出现,才真正带来了奇迹……我觉得,王阳明常被批评的哲学,其实是中华文明智慧发展的一大突破,真正有资格评价的人其实没几个。
在《乡关何处》这本书里,余秋雨对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思想进行了点评。我觉得他的看法非常到位,直接点出了关键所在。
王阳明在中国古代思想界堪称顶尖高手。他的学说对个人而言,简直是成功的灵丹妙药;而对整个国家来说,则像一颗思想界的重磅炸弹。这位大师级人物提出的理念,既能指导个人走向成功,又能引发社会层面的深刻变革。他的思想影响力之强,既能在个人层面带来突破,也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产生巨大冲击。王阳明的理论,无论是对于个体成长还是国家发展,都具有强大的推动力。
对搞哲学研究的人来说,王阳明始终是绕不开的标杆。不过,当你真正开始钻研他的思想时,就会感觉像在爬一座永远到不了顶的山。越往上走,越发现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,根本看不到终点在哪儿。
对大多数不太了解哲学的人来说,王阳明的理论可能有点复杂,大家顶多听说过他提出的“知行合一”这个概念。
王阳明的哲学远非寥寥数字所能涵盖。他质疑将孔孟之道视为铁律的做法,也不赞同对封建伦理的无条件遵从。在他看来,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核心。
基于这一理念,王阳明创立了"致良知"的哲学主张,同时提出了"知行合一"的实践方法。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的紧密联系,强调将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统一起来。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理学框架,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完善方案。
王阳明的理念对于长期受封建观念束缚的人们来说,无疑是划时代的突破。他倡导的思想自由和个人解放,就像一声惊雷,在平静的大地上炸响,唤醒了许多沉睡的心灵。
王阳明为了传播自己的理念,他大量招收学生,慢慢创立了"阳明学派",这个学派对后来的影响非常大。
王阳明是个了不起的人物,但如今了解他的人不多了。他生命的最后一天过得非常凄惨,全身溃烂却没人给他治疗,只留下八个字就离开了人世。
【能文】
王阳明,原名王云,别名伯安,浙江余姚人,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军事家和教育家。
王阳明打小就家境不错,他爹王华在南京当过吏部尚书,是个大官。这种家庭背景让他从小就过得很滋润。
王阳明小时候,谁都没想到他的思想能火到现在。那会儿,连他爹妈都觉得这孩子可能没啥出息。
王阳明到了五岁那会儿,还一句都不会说。
起步晚不是问题,真正让人害怕的是那种被遗弃的感觉。王阳明小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无助,但幸好他爷爷一直陪着他。老人家经常给他读书,小王阳明也很争气,年纪轻轻就能把爷爷读过的书背得滚瓜烂熟。
他爷爷看到《论语·卫灵公》里有句话,大意是说,光有聪明才智还不够,还得有仁德才能守住所得,不然就算得到了也会失去。于是,他爷爷就给他改名叫“守仁”。
没过多久,王阳明居然能说话了,这事儿挺神奇的。
王阳明突然变得聪明起来,他的才能也开始显现。他学到的知识,已经让同龄人远远跟不上。
在古代,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考试当官。但王阳明不这么想,他觉得考试不是最重要的,读书的真正目的是成为品德高尚的圣人。
王阳明接连几次都没考上,家里人都在劝他别灰心,他却来了句:
你们觉得考不上很丢脸,可我认为,考不上还为此难过才更丢人。
王阳明28岁考上进士,开始做官,但没多久就惹上了朝廷里的权贵,只好主动辞职回乡。五年后,他又被重新起用。
当时宦官刘瑾掌权,王阳明看不惯,结果惹恼了刘瑾,被打四十大板,还被赶出了北京城。
王阳明在朝廷混不下去了,但他压根不在乎。到了地方上任职,他的军事才能反而得到了充分展现。
【能武】
1516年,王琼,当时的兵部尚书,看中了王阳明的军事天赋。因为王琼的大力推荐,王阳明很快升任为督察院左佥都御史,负责管理南、赣、漳等地区。
这个职位刚开始只是五品,后来升到四品,别看级别不高,权力可不小。说白了,就是皇帝的眼线,专门负责监督。出去巡视时,相当于地方一把手,连那些一品二品的大官都得对他客客气气,生怕得罪了他。
按现在的说法,他们就是检察院和纪委的高层领导。
左佥都御史和左、右都御史,还有左、右副都御史、右佥都御史,这些人一起负责督察院的工作。他们外出时,就负责管理一个地区的军政事务。
那时候南赣一带土匪猖獗,官匪勾结成了家常便饭。王阳明一到任,马上就把衙门里那些通风报信的内鬼给揪了出来。他不但没把他们法办,反而让他们去给土匪当"反间",反过来替官府打探消息。这一招既清除了内患,又让土匪那边吃了个哑巴亏,实在高明。
摸清盗贼行踪后,王阳明带着精锐部队出击。这些盗贼仗着人多势众,压根没把官兵当回事。但王阳明可不怕,他迅速出击,接连攻破四十多个贼窝,靠出色的军事指挥,彻底清除了祸害地方几十年的流寇。
1519年,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,消息传到北京,朝廷一片哗然。然而,王琼却显得格外镇定。他告诉同僚们:
王阳明坐镇江西,定能搞定那些造反的家伙,大家别担心。
宁王可不是一般的叛军,他手下有支实力强劲的部队,身边还有智囊团辅佐。最棘手的是,王阳明此时已经交出了兵权,手里一个兵都没有。
王阳明马上联系江西的官员,让他们帮忙调集兵力。同时,他故意放出假消息,说已经召集了十六万人的军队。
宁王磨蹭了好一阵子,就盼着朝廷的援兵能到,可等了十来天连个影子都没见着。等他终于决定动手时,已经晚了,王阳明那边早就准备好了,兵强马壮,根本没给他机会。
在鄱阳湖,王阳明和宁王展开了一场生死对决。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,最终宁王被打败。然而,让王阳明意外的是,尽管立下大功,他并没有因此得到好的结局。
【八字真言】
1527年,思恩和田州的地方首领发动叛乱。朝廷得知后,立刻命令王阳明前去镇压。叛乱头目一听到王阳明要来,马上就投降了。
很快,断藤峡的带头大哥也闹起了独立,王阳明当然不会袖手旁观,叛乱没多久就被摆平了。
王阳明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,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。
余秋雨提到王阳明文武双全,堪称典范。他的成就不仅空前绝后,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们。王阳明用他的智慧和实践,创造了一个让中国人受益无穷的传奇。
平定藤峡叛乱后,王阳明的肺病迅速恶化。他立即上书朝廷,申请退休。然而,还未等到朝廷的回复,他的健康状况已急转直下,难以继续履职。
1529年1月,王阳明病入膏肓,身体开始腐烂。他的弟子们请来的医生束手无策,无法缓解他的痛苦,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疾病折磨至死。
王阳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面对死亡,他的学生问他有什么遗言。他轻轻摇头,只留下了八个字:
内心澄澈,还有什么好说的?
没错,他心地善良,做事对得起自己,还有什么好解释的?
王阳明临终前只留下这八个字,随后便与世长辞,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怀念和猜测……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。
